港珠澳大桥在今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这项伟大的工程身后可是无数个工程人才的心血的战果,可以说是非常的厉害了!要知道这座桥的难度之大也是非常震惊世界的,因此还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而在这背后也有很多高校的人才的心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港珠澳大桥伟大工程背后的大学
清华大学
王牌专业:土木工程
作为国内顶尖,同时也是工学第一的学府,清华大学的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在此次工程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土木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宋二祥教授带领的团队为港珠澳大桥的控制工程——岛碎工程的设计和建设长期提供技术咨询,特别是对沉管隧道“半刚性”管节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论据和关键技术支撑。土木水利工程学院李克非教授团队曾针对港珠澳大桥中的控制性工程难题——混凝土钢筋在强度腐蚀条件下的耐久性设计开展了长达近十年的攻关,为大桥使用寿命能达到120年提供了系统技术支撑。
长安大学
王牌专业:交通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地质工程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陕西宝鸡人,先后毕业于陕西的各所高校,1982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物理系(今宝鸡文理学院),后就读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
长安大学此次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主要参与的研究有:沙爱民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导隧工程的关键技术以及刘建新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的专题研究成果,为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方案和依据。
以贺栓海教授为首的工程控制团队经过长期的高难度跟踪分析,高精度梁测反馈控制,保证了大桥的精准匹配拼接和合拢,创造了外海特大跨径桥梁建设精度的佳绩。除了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苏权科还有20多人都是总监理或总设计师。
同济大学
王牌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
同济大学在此次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多个研究团队深度参与,破解诸多技术难题,主要为人工岛的建设、沉管隧道接合与抗震、通航孔桥、抗风等贡献了方案,确保了大桥如期建成并通车运营。
西南交通大学
王牌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
西南交大这次最大的贡献也是最关键的贡献就是帮助大桥稳稳的扎根海床。
土木工程学院的卜一之、张清华教授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艰苦研究团队助力港珠澳大桥120年的使用寿命,并为大桥钢梁架设技术提出了有效建议。
马建林教授团队主持了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大直径钢管复合桩试验专题研究,他们的不懈努力帮助港珠澳大桥稳稳的扎根于伶仃洋。
天津大学
王牌专业:土木工程
天津大学王元战教授课题组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桥隧连接人工岛沉入式钢圆筒结构的稳定性及渗流分析工作,解决了波浪作用下软土强度弱化、沉入式大圆筒结构破坏过程模拟等科学技术,为完善人工岛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主体工程包括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和桥隧连接人工岛,其中桥隧连接人工岛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关键工程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
王牌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华南理工大学承担了港珠澳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梁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任务等。
以王荣辉教授为首的多个教授博士生组成的施工监控团队负责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的监控工作。另外还有朱良生教授带领的海洋与海岸动力学团队所负责的“桥位现场波浪观测”技术对大桥的建设工作起到关键作用,以及张肖宁教授带领的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16公里连续钢箱粱和大跨径钢箱梁结构桥梁的沥青铺装技术研究任务。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组成的技术攻关组,历时三年共同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基床回淤监测以及预警预报系统研发与应用。此项研究荣获中国航海学会颁发的航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浙江大学
王牌专业:工学类
浙江大学在工程设计阶段解决了埋置墩台施工期间的复杂受力分析和墩台设计承载能力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在工程施工阶段,攻克了超大节段钢结构海上安全运输、桥位快速安装和空间精准对接等系列技术难题,为大桥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并获得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各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团队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原创推荐2019-05-30 14:35:12
原创推荐2019-05-30 14:32:41
小学资讯2019-05-30 14:01:46
原创推荐2019-05-30 11:29:31
高考资讯2019-05-30 11:02:13
原创推荐2019-05-29 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