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经常能听到“拼父母”“拼关系”这种词,而这种词的贬义偏多,不能说现在的人心充满嫉妒,而是这种社会现像把它呈现出来,秦学教育小编最近看了一条新闻,广州的小学生家长江女士参加了学校家委会的竞聘活动,竟凭着杀手锏“学习”脱颖而出。
看到江女士的故事,小编不禁想起最近很多家长都在探讨的问题——如果教育真的需要“拼家长”,拼的究竟是什么?
1
“我每天学习的时间不低于5小时”
妥!就你了!
广州的江女士国庆前刚参加完学校家委会竞聘活动,她感慨道,本以为家长们会拼身价、拼职位或者拼关系,没想到杀手锏竟是“学习”!
江女士的孩子就读于广州市黄埔区的中黄小学,四年前她辞职后,一直在家带孩子。为了给孩子最科学的教育,她一直保持阅读的习惯,“我每天学习的时间不低于5个小时。”
江女士的家中已经有1000多本关于教育、亲子、个人成长及管理类书籍,谈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她也能娓娓道来。
不久前,凭借优秀的学习能力,江女士从一年级120多位新生家长中脱颖而出,成功竞选进入家委会学习部。她说:“每一个家长都很厉害,有的是在线教育平台的创业者,有的是全球500强的企业高管,还有高科技领域创新型人才。但在竞聘现场,没有人拿职位或者是身价做文章,而是比学习。”
三年级学生莫若柳的妈妈也是家委会竞选成功的家长之一。若柳妈妈从小就是保送生,别人眼里的学霸,但当听到孩子用流利的英语展示探究课成果时,她很是震惊,“我发现我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如女儿”。
不仅如此,平日生活中,女儿也常常做她的“导师”,“我遇到难题的时候会有畏缩的情绪,但我女儿比我更勇于尝试,还帮我查资料,做思维导图,鼓励我,这也让我觉得很震惊。”
为了能够和女儿“合拍”,若柳妈妈开始了一路“恶补”,“多看书,多和家长们沟通交流。”
该小学副校长李春说,现在的家长普遍“更关注孩子心理感受,也有更多教育主张,并且愿意为此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共同成长”是许多80后家长的育儿心声。
当然,有很多网友认为,相比于其他的选择标准,“学习时间”也只是其中一个。很多母亲无法做江女士这样的全职妈妈,每天有大量的空暇时间用于学习,做到“每天学习5小时”。不过这件事带来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学习时间上的单纯比拼,而是江女士和若柳妈妈这种坚持学习的意识,这对孩子产生的良性影响才是最宝贵的!
2
如果教育需要“拼家长”,
拼的到底是什么?
有的家长努力学习、晒简历申请进入“家委会”“班委会”,有的家长向老师“打招呼”请求照顾,咱暂且不讨论这些做法是否恰当,家长们有一种心思大家都看得出来——自己努力打拼了这么些年,但凡有点儿成绩,都希望能依靠这些现有的条件、资历乃至便利来帮孩子争取到更好的关照和教育、更优越的成长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于是,爸妈们就有意无意地“拼”起来了。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团队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原创推荐2019-05-30 14:35:12
原创推荐2019-05-30 14:32:41
小学资讯2019-05-30 14:01:46
原创推荐2019-05-30 11:29:31
高考资讯2019-05-30 11:02:13
原创推荐2019-05-29 17:01:16